廣州芳村花地城持續發展總體規劃
2012, Liwan, Guangzhou, China
十三行嶺南水鄉生態品牌帶動 新型城鎮化芳村花地持續發展
提起芳村,市民都想起“千年花鄉”的別稱,以種花為業,世代相傳,花地(花埭) 亦共有10公里長的堤岸線,號稱“十里長堤、百里水網”。是十三行嶺南水鄉建築的典型環境。但老舊的空間缺乏養護及更新,逐漸失去其百里水網、水秀花香特色。自然與水環境的過度使用,亦做成環境圬染,不符合現代花卉經濟產業效益。
本次競賽的工作任務包括芳村花地整體規劃研究和總體概念設計、核心區城市設計兩個層次。整體規劃研究和總體概念設計範圍為花地河-汾江河-東平水道圍合的海龍圍片區以及東沙經濟開發區片區,總面積20.5平方公里。核心區北至龍溪大道,南至花地大道,東至武廣高鐵,西至汾江河,總面積5.6平方公里。其中,連片花卉用地4.5平方公里。
我們的方案是為花地花卉產業創造一個更好的生產條件,更健康的居民生活環境,著力打造“花地”生態園區、突出千年花香、廣州西肺、芳香之城的定位,傳承和延續花文化,強化生態服務功能,展現低碳綠色理念。透過生態淨化架構的引入可以實現這一目標。重新安排其土地利用,保障未來花卉產業用地的使用。更有效率的耕地提升農業部門的現代化,也利於提高物流便利及保持二氧化碳低排放。重組有助於確定健全住宅結構的健康發展。整合現有基礎設施、古蹟、新建住宅、和工業發展。結合其特有的農村生活風格,歷史悠久的鄉村核心,也是重建概念其一。
生態淨化機制-綠色結構和城市結構強制分區的設立
水系統的建立改善水質並構建基地架構,讓花地的居民認同生活在綠核心和花卉產業歷史上,讓生態淨化機製作為一個中和作用的流動有機體。架構包括:1)水閘 - 控管花地裡安全水流; 2) 主要收集系統-珠江三角洲為靈感的蜿蜒河道結構,作為清潔及提供遊憩功能的縱向公園; 3) 次要收集系統-線性架構給整體創造一個明確架構,連貫島東部與西部及提供交通分配子系統服務; 4) 第三水網絡系統 - 提供每小區水系統的連接和流動。提供花卉產業區澆灌植物及創造在城市小規模的身份; 5) 花地河岸公園 - 河邊文化持續發展,延續花卉產業傳統,有效地整合花卉產業,花卉博覽會及城市功能。
景觀生態系統水網絡系統為花地景觀的基石,為花地提供一個新的身分,傳習兩千多年與花有關的生活,及保證花卉產業具備國際競爭力,高效率的生產系統。網格架構將被整合到大都市紋理, 更強的鏈接置入花地的中心軸線,指向廣州與佛山中心。綠色結構亦有助城市結構強制分區的設立,聚集的城市及花卉產業區有助於擺脫現況基地上的散亂。花卉產業及城市的不同的分區發展加強與廣州城健全的結構關係。河岸邊自然中和區、遮蔭、內庭公園及庭院綠地、中央公園與河岸公園作為休閒遊憩的主要綠化景觀,成為花地島公共領域的焦點。我們建議於建設階段計畫階段一推出花卉博覽會以建立花地島兩千多年花卉產業歷史里程碑,為國際焦點和經濟帶動馬達。
國際花卉博覽會佈局《感官之旅》 (“Sensations”)為主題
國際花卉博覽會佈局《感官之旅》 (“Sensations”)為主題之核心園區為花博會主要景點,未來將保留為花地中央公園。獨特設置的建築構造,與花卉博覽會共同盛舉創造充滿活力及令人振奮的經驗。主題花園:花田/浪漫花園/ 秘密花園/百草園/音園提供不同氣氛的香味,風格,效果和特性。花之殿:標誌性主體建築, 花卉文化和建築的驕傲。花博軸: 花博會空間延伸整合至周圍的城市發展。花博大道: 四十米寬的環狀路徑,穿越所有主題花園。花卉博覽村與現代溫室: 溫室的規模和花卉博覽村的歷史感滿足了創新與傳統結合的概念。配套服務區: 機構和客戶服務中心將被放置城市中心交通樞紐: 步行大道及巴士服務整合引導及便利民眾至花博會的參訪。
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和重新安置策略
根據邏輯化集中土地使用原則,定義有效率、提供足夠空間安置花地居民的土地使用,提升花卉產業用途的土地效益和增加現有綠色網絡特色的密度。工業及商業使用將被有效率的聚集,相互盈利基礎建設、能源系統的需求。
策略包括重新整理耕地,匯集分散的所有權,共享系統。農民村莊重組,更新改造村莊歷史核心中心。花地花城住宅,新型態住宅,結合綠色開放空間,提升居住生活品質。花卉產業高科技園區,提升花卉產業世界市場地位。也為花地城住宅及工業區之間的緩衝區。工業用途,完善物流系統連接至廣州網絡,聚集的使用強化花地的潛力。商業用途(花卉)聚集的益處釋放小規模的花卉產業銷售現場,提高生產效率耕地。
以田園城市建設理念為導向,推動芳村花地《花城、綠城、水城》的獨特品牌。
- 委托方
- Planning Bureau of Liwan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People's Government
- 團隊
- Adriaan Geuze, Christoph Elsässer, Edzo Bindels, Attilio Ranieri, Ben Wegdam, Hernando Arrazola, Igor Saitov, Jan Breukelman, Karsten Buchholz, Kunkook Bae, Marco van der Pluym, Tanyi Huang, Winnie Poon, Yu-Han Chiu
更多信息 廣州芳村花地城持續發展總體規劃 在: